文明互鉴大讲堂

讲座纪要 | “文明互鉴大讲堂” 第22期 张强:西方古代的“书”

发布日期:2025-04-01

2025328日晚,由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张强教授主讲的《西方古代的“书”》学术讲座,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是“文明互鉴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22期,由中心特聘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张绪强副教授主持,来自文史哲等专业的数十名师生参加。

张强教授根据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首先考察了古典文献的书写材料,对“莎草纸”(papyrus)和“皮纸”(parchment)文献进行了讲解。据他介绍,莎草主要生长在尼罗河流域的浅滩,特殊的环境适合了这种植物的生长,早在几千年前埃及人便利用其茎制作了纸,随着贸易的发展,这种纸传入希腊。张强教授还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了“书”的源头,他认为,“书”在古希腊语中的发音与地名“比布鲁斯”之间的联系。因为莎草纸在从埃及传入希腊大陆的过程中,比布鲁斯是最大的集散地,所以“书”在希腊语中的发音就采用了“比布鲁斯”这一名称。随后,张教授对“皮纸”的制作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  

接下来,张强教授介绍了写本的形制,包括“卷子”和“册子”等。“卷子”作为“书”的早期形态,阅读时要把卷子从一头展开,然后从另一头卷起,阅读后常常会保存在书匣里。由书板发展而来的“册子”,形同如今的书本。至于“书”的早期行款,张教授根据已发现的铭文资料,认为经历了右书、牛耕刻泐法以及左书三种形式。  

张强教授指出,古代“书”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是构建写本流传体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版本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提问环节,针对文献的流传等相关问题与张强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古典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主持人张绪强老师所总结的,此次讲座激发了与会者对文献学研究的兴趣,对今后古代语言的学习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