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文明互鉴青年行

扬帆计划|西南大学2024年“中希文明互鉴青年行”暑期访学项目研学营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4-09-2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相信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一定能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积极发挥平台和引领性作用,积极统筹中国和希腊两国八校,以源远流长的文明为纽带,推出了“中希文明互鉴青年行”品牌人文交流项目,推动两国教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文明互鉴注入新时代内涵,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凝聚起新的共识与力量。

中希文明互鉴,青年在行动。古典高校行,我们在推动。本期将推出西南大学参加中希文明互鉴青年行暑期访学活动纪实。

7月8日至23日,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青年行”研究生访学团赴希腊开展暑期访学活动,来自历史文化学院、国家治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3个学院的21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访学,在现场教学、课程学习、学术交流、互动研讨中接受穿越古今的文明滋养,感受中希文明的和合之美,奏响文明进步的时代凯歌,共谱美美与共的青春篇章。

3FECE

穿越古今的文明滋养

古希腊文明以其理性和智慧构建起巍峨的文化大厦。深入了解古希腊文明对于共促人类文明前进发展具有重要时代意义。饱含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深邃思索,7月8日至10日,同学们依次前往雅典大学、雅典卫城遗址、帕特农神庙遗址、雅典古市集、普尼克斯等地参与现场教学。登临卫城,壮观开阔。7月9日,同学们在高丘城邦上纵观人类文明奇迹,在卫城博物馆里横释古希腊神话及其历史事件。随后,同学们前往普拉卡历史文化街区观摩新古典主义建筑。

7月10日,同学们开始聆听系列学术讲座。《古希腊历史》以把握古希腊历史脉络,随后,前往古代雅典社会生活的心脏地带——雅典古市集,探索西方民主发源地的奥秘,聆听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学“对话”,在古希腊祭台遗址和赫菲斯托斯神殿遗址开展哲学与心理疗愈的边界探讨,在普尼克斯感受古希腊城邦的精神寓意所在。在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中,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和学习古希腊文明之魅力,渴望在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中为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和加强古国文明交流注入青春动能。

和合共生的中希文明

7月11日,穿过科林斯海峡,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伫立着阿斯克勒庇俄斯圣地,在这一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同学们探寻早期医学的神圣奥义。在献给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埃皮达鲁斯古剧场里,同学们通过场景演绎深入领略剧场的完美比例和典范音效。随后,在荷马史诗的源头迈锡尼,同学们在博物馆里概览其宏观历史,在狮子门前感受远古文明早慧的雄浑与苍茫。次日,同学们前往帕特雷大学学习课程《古希腊城邦》并展开交流研讨。

7月13日至14日,老师同学们参加“中国和希腊文明中的希望与远见”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帕特雷大学哲学教授帕夫洛斯·康托斯(Pavlos Kontos)致辞并主持,来自哈佛大学、奥斯陆大学、加州大学、伯尔尼大学、帕特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等多国学者出席会议并进行主旨发言。同学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围绕着“希望和远见“的基本概念,探讨了中希文明的异与同,体现了促进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路径。

文明进步的时代凯歌

古希腊文明艺术与体育、竞技与宗教深度融合。7月15日至18日,同学们首先赴帕特雷大学学习《古希腊艺术》《古希腊哲学》等课程,随后前往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奥林匹亚古遗址参与体验式现场教学。公元前776年,当中华大地燃起“烽火戏诸侯”的戏码时,万里之遥的奥林匹亚首次点燃奥运圣火,以作“抽象的较量”。同学们在此研讨奥林匹亚竞技与宗教的融合及传承之“史”与“诗”,随后前往古希腊的宗教中心德尔菲,了解古希腊的宗教思想及哲学智慧。

7月19日,为深学笃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同学们赴中国驻希腊使馆参加座谈会,中国驻希腊大使肖军正出席会议,西南大学任瑶同学主持会议。会议伊始,由西南大学学子带来的节目《相亲相爱》和由中国人民大学学子演唱的节目《lemon tree+上春山》充分展现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和博大胸襟。随后,西南大学郭艳雯同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袁鹏丰同学就此次访学所获作汇报交流。最后,肖军正大使作总结发言,肖大使深刻剖析了“言必称希腊,行必讲民主,学必谈陷阱”的本质和危害,引导同学们以平等姿态看待文化差异,践行文明互鉴,坚定文化自信,共促文明发展。

美美与共的青春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千百年来,点点星光,照亮世界文明的来路和去途。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7月的雅典,热情洋溢,青春似火,在同一片蓝天下,相似的理念,相通的文化,让中希两国青年在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展现出互学互鉴、相知相亲的和合之美。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历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坚持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文明交流互鉴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持续加强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情,在文明辉映中破解难题,让“各美其美”在国际舞台上实现“美美与共”,共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