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晚,文明互鉴大讲堂第32期《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构建之学理抉原》由东北师范大学谢乃和教授主讲。讲座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谢教授对中国古典学学科从学理上进行了深入阐释,具体分为三部分:学科体系建构中的“中西”之分、学术体系中的边界之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器道”之合。首先,谢教授指出,中国古典学经历由清末民初模仿西方学制到现代不断转型的过程。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在现代语境中赋予中国古典文化以重大价值,旨在培塑现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学科体系建构中的中西之分由此成为重大挑战:现代中国古典学最初是在模仿古希腊罗马为主体的西方古典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转化,但是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国古典学植根于先秦六艺和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与纯文本批判为主体的西方古典学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赋予中国古典学以独有的文化使命,即它需要依赖自己的文明基础进行创新,同时适时地借鉴现代科学方法。
其次,随着转型推进,学术体系中的边界之争成为重大理论问题。谢教授指出,这种边界之争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有学者将中国古典学纯视为文献学,整理和考证古籍为主要目标;有学者则认为它实际上是经学,即揭示其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还有学者主张它属于国学,即包括文献、历史、文化甚至人生观。这种边界之争实际上揭示出中国古典学怎样由纯文献整理转为深刻揭示文化精神。

最后,现代转型实际上是在现代语境中实现器”和“道”之结合的话语体系建构。过去国人重“器”而轻“道”,纯关注文献考证,缺少对其中所承载文化价值的深刻揭示。谢教授强调,中国古典学需要由纯“器”转向器道结合,即依赖现代学术方法整理史料,同时深刻揭示其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这种结合赋予中国古典学以现代说服力,与重大现代问题高度结合,为现代文明提供智力支持。
问答环节,谢教授耐心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从研读经典到历史脉络的梳理,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古典学的理解,也为文明互鉴的研究提供了启发。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