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文明互鉴专项博士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召开文明互鉴专项博士生培养座谈会:聚焦文明互鉴研究,共育国际化高端人才

发布日期:2025-02-28

2025年2月27日下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中心201学术报告厅召开“文明互鉴专项博士生培养座谈会”。会议由中心副主任郭美云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崔延强教授、各培养单位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及2023级、2024级专项博士生共同参与,围绕专项博士生的培养方向、选题要求及国际化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伊始,郭美云教授宣读了《关于“中国—希腊文明互鉴专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专项博士生培养需以中心与各培养单位作为共同责任主体,中心负责学术质量评价,培养单位落实教学管理。着重提出选题需立足学科特色,结合中希文明互鉴视域,聚焦哲学、历史、语言、教育等领域,注重文明交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中心主任崔延强教授回顾了中心的建设背景与使命。他指出,中心源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是落实中希两国领导人共识的标志性成果,旨在以学术研究推动文明对话,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参与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创办《希腊研究》《文明互鉴》《文明互鉴发展报告》三大期刊,并致力于建设国家新型智库、古典文明研究高地和国际人文交流平台。针对专项博士生培养,崔延强强调,应紧紧紧围绕文明互鉴这一语境,从相关专业具体问题切入,基于一手文本文献,挖掘文明互鉴历史价值,阐发文明互鉴理论和现实意义。崔延强表示,中心将为专项博士生提供优质的跨学科研究条件,资助博士生积极申请各类国际交流项目。

自由发言环节,各领域专家导师为专项博士生培养建言献策。历史文化学院赵国壮院长指出,选题需严格契合学科范畴,避免偏离研究方向;教育学部王牧华教授建议选题应结合实践拓展研究视野;历史文化学院徐松岩教授倡导以国际视野探索希腊史及其全球影响。与会导师一致认为,中心专项博士生培养工作应强化过程管理,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科研环境与海外研修机会。

会议最后,中心副主任王勇教授表示,未来将依托高水平硬件设施,持续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学术活动,并推动中心与希腊等国的联合培养项目,助力博士生成长为兼具专业深度与国际视野的文明互鉴领军人才。

座谈会在全体参会人员的合影中圆满落幕。此次会议为文明互鉴专项博士生的培养路径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希文明互鉴研究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