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品牌
位置: 首页 >学术品牌 >正文

讲座纪要 | “文明互鉴大讲堂” 第21期 李若晖:古代经典注释的理解之道

发布日期:2025-03-26

2025324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若晖教授主讲的《古代经典及注释的理解之道》学术讲座,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是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举办的第21期“文明互鉴大讲堂”,由中心副主任、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李发主持,吸引了来自文史哲等领域的数十名师生共同参与。


一、"顷筐"为钥,开启经典诠释之门

李若晖教授以《诗经·周南·卷耳》“小序”为切入点,通过对“妇谒盛与,险诐私谒”断句的考辨,揭示版本校勘对经典理解的基础性作用。特别聚焦“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中的“顷筐”一词,系统梳理了《毛传》《韩诗》《经典释文》三家注疏的深层思想体系。

二、多维阐释中的思想交锋

《毛传》:将“顷筐”解为易盈之器,通过“器易盈而不盈”的悖论,展现后妃“志行相离”的困境,隐喻礼制约束下政治理想的不可及性。

《韩诗》:以“欹筐”喻中庸之道,强调德行感化的政治智慧,却因忽略器物社会属性而存在现实脱节。

《经典释文》:以“顷筐”为畚,训为草器。以顷筐采卷耳传递集体协作劳作场景,从而引申出“得道多助”的治国理念。为配合理解,李教授引《齐量制补说》传递古代数量概念,引《晋灵公不君》谓畚为大型容器的历史本相。

三、方法论启示:训诂背后的思想图景

李若晖教授提出,古代注疏实为不同时代的思想实验场域。《毛传》的“忧者之兴”、《韩诗》的“以德成功”、《经典释文》的“即凡而圣”,皆是对“后妃之德”命题的创造性回应。他强调经典诠释需遵循双重原则:既需立足历史语境的真实还原,又要关注逻辑自洽的理论建构。这种“考古学”与“现象学”结合的研究范式,为突破训诂学“字词本位”传统提供了新路径。

四、学术对话:经典诠释的现代性思考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听者如康碧霄、王化平、黄程伟等师生就 “注疏的客观性与创造性”“训诂学方法论革新”“传统经典的学习方法”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李发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讲座通过微观语词撬动宏观思想史研究,彰显了“小学”与“大学”的贯通性——注释不仅是语词解释,更是思想传统的接续与重构。这种“以器明道”的研究理路,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古典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本次讲座通过个案研究的示范,生动展现了经典诠释从文本校勘到思想解码的完整链条,为跨学科古典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