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头条
位置: 首页 >精彩头条 >正文

文明互鉴大讲堂|江璐:奥卡姆与布里丹论“后承”(consequentia)

发布日期:2024-11-21

时间:2024年12月12日晚上 19:00(星期四)

地点: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报告人:江璐(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江璐,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与德国语言和文学双硕士,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副教授。曾在挪威卑尔根大学和比利时鲁文大学访学,国际丛书系列Historia Logica编委成员。著有《奥卡姆的模态理论:形而上必然性、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德语专著,2016年,Logos出版社),《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图示论一节》(德语专著,2013年,AVM出版社),在国内和国外刊物发表论文如《亚里士多德的矛盾论——逻辑原则还是形而上学原则》,《奥卡姆的模态三段论——其对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的发展与转化》,Mingli tan: A Late Ming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等近30篇。编译有《人格与爱——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集》,译有《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二和第三册》。曾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

主持人:郭美云(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现代逻辑中,三段论推理是后承关系的一种,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以三段论为基础的证明理论中,亚里士多德只勾勒出三段论证明的逻辑有效性概念,其中他使用了“必然性”这个模态概念。而中世纪后期的逻辑中,关于“后承”的讨论得到了独立的发展,开始逐渐脱离三段论的框架,发展出一系列涉及到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和演算。在此报告中,本人将以十四世纪欧洲两位最重要的逻辑学家奥卡姆和布里丹为例,展现这个逻辑学中的发展,并试图从逻辑史的讨论中,找到对现代关于后承关系的哲学逻辑讨论具有启发和帮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