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讯
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正文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 推动古典学学科建设发展”座谈会

发布日期:2024-12-15

12月13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组织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 推动古典学学科建设发展”座谈会,同为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承办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代表共三十余人参会。西南大学副校长白显良、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任崔延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评奖办主任唐旺虎、重庆市教委宣教处处长李林齐等出席。会议由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王牧华处长主持。

83930

白显良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希两国的文明互鉴指明了方向。中国与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进步提供新动力。西南大学古典学学科建设有着深厚传统底蕴,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推动古典学的创新与全球化发展。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评奖办主任唐旺虎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此次会议不仅搭建了多学科联动与资源整合的平台,还将有助于提升古典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唐旺虎主任呼吁建设好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研究平台,大力支持跨学科的文史哲人才培养与发展,围绕古典学策划精品选题、开展合作研究,着力产出丰富厚重的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唐旺虎主任与李林齐处长共同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授牌。白显良副校长为基地负责人崔延强主任颁发聘书。

7C68A

随后,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为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

6AD86

在职能部门代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章永乐指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是推动古典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平台,未来的古典学研究应培养更多跨学科的研究人才。他期望在未来的合作中继续深化,为中外学术交流、青年学者培养做出更多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胡恒总结了人大古典学学科融合的经验,提出了古典学与现代教育体系融合的可能性。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刘祖国认为,山东大学和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同为世界古典学大会分论坛主办单位,都顺利完成了各自分论坛的工作,表示在未来合作中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网络,加强高水平成果的输出。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查庆表示,古典学的研究具有跨时代意义,进一步拓展古典学学科边界,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将是古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专家代表发言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贺方婴表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建立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将在国际文明对话中发挥桥梁作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张学谦重点阐述了古典学研究在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核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彭磊教授从文献研究与考古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新见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教授刘未沫探讨了古典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前沿应用;山东大学陈锋教授与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分别就中西古典学对话机制与多学科合作模式展开深入讨论。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表示,中心将继续推动国内外学术资源共享,为古典学领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崔延强主任在总结发言中,系统介绍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建设历程、目标任务、运行机制和政策支撑,总结了一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分享了建设经验,提出了未来发展计划。他强调,作为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的旗舰平台,中心应继续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兄弟高校、组织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中希文明互鉴的事业中来。继续深化中心建设,在跨学科团队构建、标志性学术成果推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崔延强主任在总结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分论坛承办经验的基础上,为下一届大会及其论坛的举办提出了初步思考建议。

5D77C

此次会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推进多元文明视域下的古典学的重新定义,阐释古典学在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意义,构建古典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落下帷幕,取得圆满成功。

9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