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华章日新。草木春秋代序依旧葳蕤,中心喜迎新生风华更茂。
9月29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国际联合硕士开学典礼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23名硕士研究生加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大家庭。西南大学校长王进军及校内相关单位代表,希腊相关单位代表以及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全体师生共同出席。典礼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秘书长王勇主持。
在热烈的欢迎声中,典礼拉开帷幕。
西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进军致辞。他代表“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国际联合硕士项目承办方,向中希两国教育部和外交部、希腊大学合作伙伴们以及所有参与项目的教授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王进军表示,相信在“和而不同”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国际联合硕士项目将不仅是一个青年学生增长知识见闻、交流碰撞思想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增进世界文明对话交流、促进各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桥梁。他勉励同学们勇当知识的探索者、学术的开拓者和文化的传播者,成长为文明交流的使者、国际汉学家,为破解时代难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希腊驻华大使卡尔佩里斯致辞。他强调,当今的世界纷纭复杂、变幻莫测,因此我们需要回到传统文化之中找寻确定性。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基础,世间的美好来自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他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和希腊的古老智慧,深入理解世界的昨天与今天,从头开始迈出我们的步伐,追寻从未中断过的脚步。
随后,“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国际联合硕士项目学生代表先后发言。热爱古代历史的谭鹏跟大家分享了第一次在书页中看到深蓝色的爱琴海时的感动,被点燃的对古代文明的热爱激励着他在这个领域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来自希腊的Helen Eleni Vlachou毕业于雅典大学的历史与考古系,已经学习了几年汉语,她十分感激“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国际联合硕士项目带来的宝贵学习机会,力争在中国和希腊的比较领域做出真正创新的研究;热爱古典哲学的康碧霄分享了她和哲学结缘的故事,从四川大学到欧洲大陆,再到美丽的西南大学,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索成为了她汲汲追求、不懈探索的事业;来自埃塞俄比亚的Abraham M. Kassaw讲述了他来到中国学习并从科学转向人文的历程,他希望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汲取古代文明的智慧和经验并践履实践,造福更多的世界人民。
刘阿斯老师作为任课老师代表发言,她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深情讲述了中希文明比较项目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她回顾了教授“比较文明专题”课程时的动人瞬间,无论是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沉热爱,还是中国学生对希腊文明的浓厚兴趣,都让她感受到古老的中国俗语——“教学相长”的力量。澳门大学的易冬蘭教授(Dimitra Amarantidou)和哈佛大学的普鸣教授(Michael Puett)也通过视频,向同学们表达祝贺和欢迎,他们分别阐述了该项目的对于国际化成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向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希方秘书长克劳伊·芭拉也专程来到开学典礼现场,她代表希腊高校,向在场领导和师生温情介绍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自建立以来取得的可喜成效和“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国际联合硕士项目给予同学们的种种机遇,并殷切地期盼更多的中国学生、希腊学生和来自世界国家的同学们加入到中希文明互鉴中,在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崔延强在讲话中指出,大家带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汇聚于此,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与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展开深刻的对话。他叮嘱同学们在对两大文明比较研究中,不仅仅做知识的吸收者,更要做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为中希文明的未来对话与合作添砖加瓦。他感谢中希两国高校和教育部的共同努力,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与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他相信该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型项目,更是一座连接中希、贯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开学典礼结束后,克劳伊·芭拉还应邀为全体联合项目学生做了题为“海外旅行:(希腊)‘理论’观念的起源”的开学主旨演讲。她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古希腊文明的魅力。
温馨而热烈的开学典礼,赋予了同学们希望、憧憬和前进方向,也赋予了同学们奋进的力量。展开崭新的人生篇章,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