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大讲堂

讲座纪要 | “文明互鉴大讲堂”第35期 周可真:历史哲学与思辨哲学之间:老子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比较

发布日期:2025-10-20

2025年10月16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可真教授到访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历史哲学与思辨哲学之间:老子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比较”的学术讲座,聚焦东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差异,探讨老子历史逻辑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范式分野,以及二者对“求体”“求故”“求理”之学的不同诠释路径。讲座由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哲学系原系主任陶林教授主持。




周教授将讲座主题分成三部分,逐一讲解了“本体论的相类与方法论的差异”“因果观念与学术价值的对立统一”以及“文明互鉴与差异互补”。讲座伊始,周教授首先分享了其对老子哲学的研究历程,介绍了老子哲学究天人之际的开创性贡献,随后,围绕着上述讲座主题,周教授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讲解。


   

一、本体论的相类与方法论的差异

周教授指出,老子与亚里士多德对“道”与“极因”的阐述都属于对终极实在的探索。老子将“道”视作“先天地生”的宇宙本源,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体现了绝对的自主性质。亚里士多德将“第一哲学”界定为“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的学问,其核心在于探究现象背后的“极因”——不依赖他物而自存的永恒实在、第一因与不动的推动者,这一至真实在通过纯形式赋予万物存在依据。

周教授强调,老子与亚里士多德虽共享“本体第一性”认知,却在方法论层面显示出根本差异:亚里士多德依托三段论演绎超越了时间变量的不确定性,构建起了必然性知识体系,追求逻辑自洽而非经验实证的纯理论智慧;老子则以“母——子”类比推演宇宙历史进程,强调“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实践智慧,坚持“古今之变”与“天人之际”的辩证统一,从而呈现出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历史逻辑。前者在空间关系中剥离时间变量,其构建的形而上学是立基于推理性因果观念的理论学术;后者将时间维度纳入本体认知,其“为道”之学则是立基于历史性因果观念、追求经世致用的实用学术。


二、因果观念与学术价值的对立统一

在因果性诠释层面,周教授剖析了两种哲学的本体运动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将万物存在解构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的逻辑条件。他认为“不动变本体”通过形式因赋予事物本质,如雕塑家将大理石转化为阿波罗像的过程。这种解释将因果简化为空间关联,其“不动的推动者”概念彻底消解了时间维度。老子则提出“玄德”本体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周教授指出,“玄德”并非静态属性,而是“道”在历史中的行动方式,如同母亲哺育子女的自然过程一般,生育万物却不占有万物,成就一切却不主宰一切。

此外,周教授指出,亚里士多德将自己的形而上学划归为“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学术,催生出西方纯粹理性传统,从欧几里得几何到牛顿力学,均追求形式体系的完备性。反观老子,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命题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史学理念将知识获取导向经世致用的治国实践。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乃至于顾炎武“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的史学观念都延续了这一传统。



undefined


三、文明互鉴与差异互补

在这一部分,周教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古希腊几何学为例,论述了中西文明互鉴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李冰父子通过观测水文规律,构建“乘势利导”的生态工程,体现历史逻辑的实践智慧;阿基米德通过杠杆原理的数学证明,展现形式逻辑的理论力量。周教授强调,以老子为代表的历史逻辑传统与实学取向在今时今日仍有其独特价值,我们应当将其与西方科学相结合,各取所长,促进学科间的互补与和谐发展。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从求知与致用如何平衡、中西逻辑理念差异,再到东西方文化视角下的有用无用之辩,周教授一一热情解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

在讲座最后,周教授再次指出,中西哲学在各层面上存在根本差异,同时又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差异并非缺陷,而是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当代学术无需追求思维同质化,而需在“和而不同”中激活互补潜能。周教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而又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