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Kalpyris大使阁下,外交部欧洲司汤恒大使、国家外文局于运全副局长、西南大学王进军校长,各位嘉宾:
今天,来自全球的50余位中外学者济济一堂,来到西南大学,齐聚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出席第二届全球文明互鉴论坛。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中希双方中心以及多所高校精诚合作的又一成果,让我代表论坛主办方首先对论坛筹备做出努力的希方中心主任Chloe Balla教授、巴西利亚大学Gabriele Cornelli教授、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表示诚挚感谢!对出席本论坛的各位来宾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是中希两国八所高校协作共建的人文机制。自2023年2月20日在雅典大学揭牌成立以来,中心在习近平主席给中心理事会贺信的精神指引下,在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广、联合人才培养、国际人文交流和数字化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中方中心策划创建“文明互鉴文库”,组织出版了《初识中华文化基因》,意在推广普及中国古文字文献的起源知识,组织译介希腊线形文字研究、当代希腊部门法研究、中西古典学研究等领域的前沿经典,同时创办了《文明互鉴》《文明互鉴发展报告》《希腊研究》三大辑刊;联动中方四校成功举办了北京世界首届古典学大学四个分论坛。在西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分论坛上,希腊文化部长和大使阁下亲自出席开幕式,雅典科学院两位院士等全球60多位古典学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后持续报道论坛成果,产生广泛影响;努力办好中希首个联合硕士项目,已有两届学生完成中方阶段的学习,首届学生将在今年10月完成希方阶段的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另外我们于2024年组织资助双边高校150多人参加短期研学交流项目。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希腊大使阁下,学生们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研究生论坛、赴希腊学习前,大使阁下都亲临现场,对孩子们给予亲切问候和热情鼓励!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古典智慧与全球南方。我们设有“来自全球南方的柏拉图阅读”“全球现代希腊研究”“全球视域下的中欧关系”三个平行论坛,可谓跨越古今,对话东西。我想,这正体现出文明互鉴的要义。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朋友是自己的另一半”。文明互鉴的意义正在于从朋友身上发现自己的另一半,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建构自己、完善自己,以达和合之美。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任何新知识的生成和科学的进步,都不是单一文明的产物。比如,公元前六世纪正是在小亚细亚西海岸,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汇处的伊奥尼亚地区,诞生了希腊第一个哲学流派。而希腊的自然哲学和数学正是在公元8-12世纪被大量翻译成阿拉伯语,使今天我们有幸看到已经遗失的希腊文本的信息。正是由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希腊文本被带到意大利,才使学者们可以直接从希腊文本翻译成拉丁文。这种古典文本在东西方不同文明中的几次大规模的翻译、传播、移植和新生,催生了欧洲十二世纪和十六世纪的两次文艺复兴,孕育了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思想基因。多元文明共生共存、碰撞融汇是人类知识创生和进步的温床和动力。
最后我借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作为学者应“胸中有古今、眼底有中西”。祝论坛圆满成功!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将竭诚做好服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