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互鉴论坛

讲座纪要 | “文明互鉴大讲堂”第31期 蒋玉斌:甲骨文简单日形的复杂问题

发布日期:2025-06-17

6月15日晚,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办的“文明互鉴大讲堂”第31讲在中心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教授,带来题为“甲骨文简单日形的复杂问题”的精彩报告。讲座由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主持,吸引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历史学院、文学院等数十名师生到场聆听。


188329


本次讲座以甲骨文中看似简单的字形“日”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其形态的复杂性、特定组类的特殊性及其反映的文字演变规律。进而拓展到对“日日”合文的创新释读,并在“众”字构形研究上提出创新性见解。



一、简单是终极的复杂

讲座伊始,蒋玉斌教授先列举了甲骨文“34F、□、╂、乙”等字形,它们各表示了众多的词,由此指出古文字中越简单的字形,情况往往越复杂。它们形体极简,自身限定少,且参与构形多;又因简单造成较多讹混、同形,而有些产生时间较早,构形理据已难寻觅,故情况变得异常复杂。讲座还引用与“日”字相关的谜语以及于省吾先生《释日》论文,生动阐释了“简单是终极的复杂”这一深刻洞见。


二、日中横点:“超前”发展

讲座主体聚焦甲骨文“日”字的深入研究。蒋教授列举了不同组类甲骨文“日”字的字形,展示了其字形的多样性,并认为“日”字中间的横/点可分为通贯式与点断式。同时特别强调了师历间B类的“日”字的特殊性——其中间一横为连贯式,并用“㘡(上甲)、夕、戌、告、力”等字形佐证了师历间B类字形的特殊性,进而指出这些特殊字形对甲骨辨伪和文字释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裘锡圭先生的观点,蒋教授认为,上述“日”及“㘡”诸字的写法,反映了殷墟甲骨文“超前”发展的一面,其共性是放弃文字理据和通行规约,形成更自由、更省便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剧烈的简化。


三、“二日”之谜:“日日”合文新释

随后,蒋教授从“日”形出发,对甲骨文出现的“二日”之形进行讨论。在旧说“释昌说”“释旦说”“释昍说”的基础上,根据甲骨文中“退△”的相关辞例,提出很可能是81E“日日”合文,“日日”的形式与“翌日、肜日”相同,本义是日祭之日,也可表示一种祭祀,“退日日”就是撤掉日祭。


四、“眾(众)”里寻“瞳”:构形演变与声符新探

蒋教授的研究由点及面,从单个“日”字延伸至以“日”为部件的“眾(众)”字。他首先对其构成部件“㐺/乑”进行分析,指出甲骨文无“㐺”字,但有以之为意符的“众、庶”等字,且《说文》中所载“㐺”的读音“读若钦崟”,应并非早期音读。接着,蒋教授重点对“众”字上部所从形体进行探讨,指出甲骨文和金文中二者的写法存在差别,甲骨文从“日”形而金文从“目”形,㫚鼎的写法能将二者沟通。金文“众”字一般从“目(B59)”,㫚鼎(CEE)这种变例则可姑且描述为从“日”。蒋教授以西周金文“无斁”为例并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再次说明“日”“目”存在交替现象。联系甲骨文、金文“眾(众)”的字形,蒋教授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甲骨文直接从瞳子形,金文常见写法则是从瞳子形的繁体,由此推论:“眾(众)”中“日”形可能就是瞳仁之“瞳/童”的初文,“眾(众)”可能是以三人或二人表众人、众多意,以“瞳”表声的形声字。


五、研精阐微,互动探讨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发教授对蒋教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精炼总结,并强调治学需秉持细致入微的态度——唯有不放过任何细节,方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在交流互动环节,邓章应、袁伦强、邓飞、李晓亮、武滢滢、郑邦宏等多名师生就古文字中表示整体与部分同形的现象、“螽”字释读、“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的命名以及日祭等问题与蒋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邓飞教授在交流中指出,蒋教授的报告不仅展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沿的研究视角,其抽丝剥茧、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更给予了甲骨学界研究者“再启新程”的信心与勇气,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167689